发生交通事故,除去思想上的粗心大意,还同不知道海外的交通规则和交通习惯有关。记者为此知道了部分留学热国的交通规则,以飨读者。
美国
发生车祸别立刻认“错”
在美国发生车祸后,无论是哪个的错都不要立刻认错,由于即便是礼貌性的歉意表达都将致使赔偿责任,正确的做法是让保险公司去和他们协调责任归属。并且必须要问清他们的地址、电话、名字、车牌号码、保险公司电话、公司名字、汽车注册证等资料。假如有目击者,也必须要向目击者要电话及名字。
在美国,行人有先行权,行人是指步行的人或者用以人力为动力的交通工具,如穿溜冰鞋、踩滑板行走的人,行人的概念包含用轮椅的残障人士,但骑自行车的人除外。需要指出的是,虽然行人有先行权,但这并不意味着,美国在事故处置和责任赔偿认定方面,简单地偏向行人。
在美国,单就机动车辆与行人交通事故责任的交通法规来讲,美国50个州就可分三类状况:第一类是采取过半认定制,即涉及事故的一方一旦被认定应负责任超越50%,就应担负全部事故责任,假如行人违规在先,大部分状况下得不到任何保护,美国半数以上的州实行该规范。第二类采取比率分摊制,即依据事故的具体状况来确定事故涉及者的具体责任比率,并根据相应的比率来分摊赔偿。实行这种规范的州为加利福尼亚、路易斯安那、阿拉斯加等13个州。根据这类州的法律,行人的路权一直高于驾驶员,行人一直有优先路权,而不管行人是不是违反交通规则。至于事故的责任比率则由警方和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专家来认定。第三类则采取简单多数制,即事故中承担责任比率多的一方就应该负全责。实行这种规范的包含阿拉巴马等6个州,这种规范强调机动车辆和行人应各守其责,哪个违法在先,哪个就得担负全部责任。在这类州,行人假如违规在先而受伤,须自己承担全部责任,与第一类规范相比,愈加苛刻。
英国
街道极少设自行车道
在国内,骑自行车出行是比较便捷的出行方法,但在英国,假如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,特别应该注意出行安全。
英国是为数不多的靠左边行车的国家,与国内靠右边行驶的规则正好相反,这对不少中国留学生来讲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;除此之外,自行车通常是英国人的训练工具而非交通工具,所以英国街道极少设自行车道,即便设立也很狭窄,加上英国街道汽车行车速度常见较快,所以在英国骑自行车特别应该注意安全。建议骑车出行时,在自行车上安装能发光的设施,或穿上带反光的衣服,以确保汽车司机在英国容易见到的雨雾天气中可以了解地看到你。
在英国,过马路时,假如有人行通道请必须要走人行通道。普通的人行通道都有交通灯,按一下交通灯的按钮,等交通灯变绿之后再过马路。假如附近无人行通道,在横穿马路的时候,肯定在左右两边都察看后,在确信两边都没车的状况下,才能过马路,提醒大伙千万不要与迅速行驶的汽车去较劲,如此的代价总是超越想象。
相对来讲,在英国最自由、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汽车。虽然英国的汽车不少,但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规则,所以在英国开车还是比较安全的。假如要开车的话,第一要有合法资格,一是年龄要达到17周岁,二是要有驾驶执照。现在,英国承认中国的驾驶证,中国驾驶证可以在英国合法用一年,一年后需要换成英国正式驾驶证。因为英国都是右舵汽车,尽管有些学生持有中国驾驶证,或在国内开过车,但到英国后,还是建议跟教练学一段时间,这很有必要。
日本
司机责任大
不少留学生在日本坐公共汽车,常常对公车司机的一个小动作感到好奇:不少司机每次在汽车启动之前,会手指一下前边,再指一下左侧和右侧,嘴里念念有词,假如认识一下可以发现,那是司机在说:“前面没问题、左面没问题、右面没问题”,原来那是司机在确认是不是“安全”。如此的现象,不只出目前公交车上,在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也是这样。
在日本,还有一个现象,就是驾车走十字路口,即便没红绿灯,司机通常也会停一停,左右看看有没行人才走,在日本,只须是绿灯,行人都会目不斜视地过马路,很笃定。之所以会如此,是由于在日本发生交通事故,通常都要追究司机的责任。
除此之外,需要提醒的是,日本人对开车旁若无人、将路上积水喷溅到行人身上的驾车行为十分反感,在日本雨后驾车就要格外小心,假如溅到行人,会被处以65USD的罚款。
澳大利亚
驾车右拐不规范要罚款
澳大利亚的行车方向与中国相反,使用“左行制”,在澳大利亚驾车,比开错道还叫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有“勾形转弯”。譬如在墨尔本中心商业区的一些十字路口,司机是不可以在右行道直接右转的,而是要把车先开到最左侧的车道,到交叉路口后再右转。据了解这一强制手段是为了防止通常汽车占用电车车道。违反这一规定的司机将被处以81澳元的罚款。
在澳大利亚行人通过马路有三种状况:其一在市区和商业区等繁华地带,行人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,行人依据信号灯的指示过街或停留等候;其二在购物中心等行人较多的地方,只须行人在斑马线上,任何汽车需停下来让行人通过;其三在居民区等少有行人的地方,行人可察看路况后穿行马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