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驾驶证有关的事宜,以普通人的经验而论,绝少有顺顺当当就能办妥的。从打定主意学车拿照开始,便要做好思想筹备,需经过一段时间的“磨砺”之后,或大概得偿所愿。而且,这段特殊的生活历程对学习驾驶技能者而言,其考验总是是全方位的:
第一是经济上。驾驶证考试早已过了便宜年代,有的地方光是报名费就逼近万元大关,遥想当年,两三千元的报名费简直恍如隔世。此外,驾校里的潜规则也一直顽强地存在着,虽然有关方面多次颁布管理规定,“透明化”的需要却一直敌不过曲径通幽的“下有对策”。对于学员来讲,从教练到考官,不需要心打点一番,恐怕学得再好,进考场时也会心里没底。
第二是精神上的重压。心而论,驾驶证考试无论是理论还是路考,都应以严格需要为原则,以确保学员不会拿到驾驶证就成为“马路杀手”。交规稔熟、技能合格是学员学习的原本目的,但在一些地方的驾校中,这种需要学员达到合格的重压已产生异化,成了“关系学”的一部分。学员在培训过程中,总想着如何波澜不惊地通过测试,真的需要学会的常识与技能反而退居第二。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,现在夜间开着大灯一路照过去的司机比比皆是,叫人纳闷这类人为什么连基本的驾车知识都没学会好就能上路,这样来看他们在驾校培训时,心思都用在了歪门邪道上。
最后是肉体上的劳顿。驾校总是地处偏远,绝大部分学员都得起个大早赶往练习场,这种麻烦贯穿于学车的整个过程之中。于是,拿到驾驶证就成了一种“解脱”,为了保证早点脱离苦海,学员自然对驾校提出的种种非分需要照单全收,所谓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相对弱势的学员,就是那拧不过大腿的胳膊。
而这所有谈不上愉快的回忆,几乎成了为考取驾驶证而不能不一并承受的副商品,且广泛地存在于各地的驾校之中,长期以来为人诟病。但,因为不上驾校就基本没可能拿到驾驶证的现实,大家所能期望就是有关方面对驾校的管理更加严格,颁布治本之策。而问题是,管理的规定总在“不断健全”,但实质状况却改变甚少。从根本上说,这是由于长久以来开出的治理药方都一直停留在治标的层面。
驾驶说到底是一种技能,人可以通过培训而学会。事实上,培训本身就应该通过市场化的方法来达成,在角逐中争取学员,包含更公道的学费、更人性化的时间地址安排、更体贴学员的教练,等等。而这所有改变的首要条件,就是让驾校本身不再成为某种与权力运行挂钩的“子产业”,回归服务行业的本色。